簡體版







受餓鬼報論第二十二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造何等業,受餓鬼報?」世尊曰:一切眾生,慳吝財物貪戀衣食,偷瞞公眾私己受用,有人乞化,不濟一文返加嗔罵。只圖自己飽暖,不惜他人餓凍,壽終決墮餓鬼道中,長饑欷歔、咽細如針、吞食不下、肚大如鼓、頭大如山、倘逢飲食,自然化作鎔銅熱鐵,餓的口吐猛火,鼻出青煙躶形黑瘦,業滿力消。

墮畜牲報論第二十三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造何等業,墮畜生中?」世尊曰:一切眾生,貪酒食肉宰殺禽獸,鋪設筵席取歡作樂,果報為牲,酬前命債;又有借人財物,未足酬還,或有偷、騙他人,奪人受用,果報為畜;還人錢債,直至業盡,方出輪迴。

一體三寶論第二十四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云何是一體三寶?」佛言:性是佛寶,如如不動是也。心是法寶,明決公正是也。身是僧寶,清淨齋戒是也。

三種淨戒論第二十五

文殊菩薩,又問佛:「如何是三淨戒?」佛言:第一,惡心去盡。第二,善心滿學。第三,度盡眾生。是名菩薩三種淨戒。

長得男子論第二十六

文殊菩薩,又問:「修何福業,長得男子?」世尊曰:恭敬三寶,孝養二親,常行十善,受持五戒,心行公道志慕賢良,修此善根常得男子,三劫不修便墮女身,五百年中為人一次。或有轉身換身,忘却前因,遇惡因緣,同造不善,便失人身萬劫難轉。

男子七寶論第二十七

(世尊曰:)復次,文殊師利,男身具七寶,女身有五漏,何名七寶?一有,志氣之寶,到處遊行無畏。二有,主為之寶,行事善掌權衡。三有,成家之寶,善能生財立業。四有,安生之寶,善能輔君養親。五有,聖君之寶,善能決斷是非。六有,安邦之寶,舉理上下皆從。七有,定性之寶,善能親賢襲聖。是名男子七寶。

女人五漏論第二十八

(世尊曰:)女身何名五漏?一漏,不能為身主。二漏,不能為家主。三漏,不能為人主。四漏,不能為物主。五漏,不能為聖主。是名女人五漏之體。

到老修行論第二十九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少年造業,到老修行,得成佛否?」佛言: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。若人回心發願修行,捨非從是,改惡向善長齋戒酒,參投明師得正見者,不拘老少,皆成佛道。

破齋犯戒論第三十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或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一生齋戒種諸善根,老來顛倒,破齋犯戒,得何福報?」世尊曰:此等眾生雖有善根,無大願力無正知正見,遠離明師,漏失前功六賊返轉。劫自功德,心生顛倒,不成佛道。其中或有食肉,必落神道,上品鬼王、中品夜叉、下品羅剎,受人祭拜,福盡氣消。隨業轉迴,一失人身萬劫難復;其中或有單犯飲酒,必落鬼道,上品有財鬼、中品有風月鬼、下品有消散鬼,福盡氣滅。隨業轉迴,一失人身萬劫不復; 其中或有單犯淫慾,必落魔道,上品魔王、中品魔民、下品魔女,福盡氣消。隨業轉迴,一失人身萬劫不復;其中或有單犯妄語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空腹高心必成妖類,上品魑魅、中品魍魎、下品倚草附木,妖氣散盡。隨業轉迴,一失人身萬劫難復;其中或有多嗔怒者,雖有福德,必落修羅惡道,上品阿修羅王、中品阿修羅眾、下品阿修羅女,常好鬥爭受勞不息,福氣消盡隨業轉迴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;所以者何? 食肉修行欲圖成道,如認家,當己子想??欲求相親無有是處。飲酒修行欲圖成道,如飲毒藥,欲求長生無有是處。偷盜修行欲圖成道,如灌漏巵,欲求平滿無有是處。淫慾修行欲圖成道,如蒸沙石,欲求成飯無有是處。不斷妄言、以虛言實欲圖成道,如彼凡夫自稱國王,欲求富貴無有是處。心多嗔怒、性好爭勝缺平等慈而圖成道,如渡漏船,欲過大海終須沉溺,是人自墮,非佛不渡。若欲成就菩提妙果, 當持如來清淨齋戒,甯捨身命,終不毀犯,佛許此人,立地成佛。佛告:文殊師利,佛從發心齋戒清淨得,佛從久久不退真實得,佛從廣發大願、願出世間得,佛從平等不擇冤親得,佛從下心參求明師得,佛從慈悲忍辱得,佛從精進解脫得,佛從難行能行、難捨能捨、難學能學得。乃至佛從一切種、一切智得。

薦拔亡親論第三十一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云何凡人,在生不能齋戒,修諸佛慧,死後有孝順男女,請會轉誦大乘,修設水陸,無遮大齋,資度亡者,未審亡者,實得度否?」佛言:凡人在生,自無善功,死後,子孫修功報薦十分功德,只得其三。何以故?修功作福,無過財力。是故生人出己財力,眾同分中,得福勝前,過於亡者。其中或飲酒飲肉、不淨人等,誦經修薦,善神不降聖賢不赴,反累亡魂加增罪業。若有真正孝順男女,父母亡歿,七七之內三年之中,合家齋戒,出清淨財,命有德者,誦讀大乘修設水陸,無碍大齋,燒香散花,鋪設莊嚴如法供養,一心虔誠,代為亡者釋罪請福。如此拔薦亡者生天,生人有福,存亡兩泰,人喜神歡,方為人子孝順者也。

明師口訣論第三十二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云何是明師口訣?」佛言:如來滅後,勑諸菩薩傳佛心印,續佛慧命,各化一方。開示未悟有緣眾生,正因、正果、正見、正修,降伏外魔破除邪見,修正功行始終清淨。非根不度,非器不傳,若有清信善男信女,智慧高明力求道者,數數親近,久久供養。下心參求體性相和,方得以心印心、以道傳道,心心相印祖祖聯芳,流傳不絕。是名天機口訣,有緣遇者根無大小,皆成佛道。

輕師慢法論第三十三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或有男女,親師聞法,帶信不信,以皈不皈,身雖禮拜,心多疑悔,自心不悟反言責師,不肯開度,此等男女如何度脫?」世尊曰:此等薄福少慧眾生,不悟無為,取相執著邪見,自慢障碍本心,不得正見,何以故?重師者,便重其法,輕師者,便輕其法。重師者,法便行,輕師者,法不行。輕師慢法,是憎慢上人。雖然與師同行,如隔千由旬外,身命終時入大阿鼻。千佛出世莫能救度,一失人身萬劫不復。

七寶布施論第三十四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云何是,一身七寶佈施?」佛言:不貪布施。所謂眼不貪色相、奇物,是色寶布施。耳不貪好聲音樂,是聲寶布施。鼻不貪好上妙香,是香寶布施。舌不貪好上美味,是味寶布施。身不貪好妙衣服,是觸寶布施。意不貪名利恩愛,是法寶布施。性不貪世間欲樂,是佛寶布施。若人能悟自身中七寶布施,所得福德,勝如世間金銀琉璃、珍珠瑪瑙、珊瑚琥珀。七寶布施之福,百千萬分不及其一,乃至譬喻所不能及。

王舍城論第三十五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云何是王舍城?」世尊曰:心喻舍、性喻王、清淨齋戒喻城墻、六根喻六部宰輔、六塵喻六賊強梁、六識喻六門出入、五欲喻五道穽坑、見聞覺知喻住國四相。同佐性王,一體家邦,性王一出,坐於心舍,常共六臣四相,同理國政。若性王有道,不順私情有功則賞,有過則罪,體天行道,死者無怨。如此刑政,能令在外戒墻堅固,六門警慎,六賊不起,在內六臣清政,四相體公,不敢作弊,內外如一,性王大平。 若性王無道,聽讒納佞背公向私,賞罰不平上下相乖,在內六臣相背,四相作弊,在外六門不關,六賊亂起攻破戒墻,入自家邦劫自功德,福盡法無,身心落泊便受沉淪。是故治世有法,治心有理,不公不行,不正不立,直交內外一如,上下無失君臣道合,心性圓明體用一致,性王君民同樂太平,故名王舍城也。

自己佛法論第三十六

文殊師利,問佛:「云何是自己佛法?」世尊曰:悟明自己本來真性,即自佛也。於世間法,及出世間法,通達無碍即自己法也。心要理養,佛要法扶,是故財食養身命,道理養慧命,悟道兼通即成佛道。

千眼千手論第三十七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觀世音菩薩,如何具千手千眼?」世尊曰:眼表見性,手表妙用。若人徹悟明心見性,亦同千佛見性一般,故名千眼,同放光明。又體自性,發生妙用,亦同千佛妙用無二,故名千手,同作用也。方成體用,兩顯圓通教主,觀世音菩薩。

三毒論第三十八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如何是三毒?」世尊曰:愚癡邪見是一毒,貪心不足是二毒,瞋怒嫉妬是三毒。此三毒,是三惡道之種子,若人具足,決墮三途,一失人身萬劫難復。

四大論第三十九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云何是四大論?」世尊曰:地有堅性、水有通性、火有燄性、風有動性。在人身上,四大和合方成一體,所有皮肉筋骨,膠成一身,名地大。津涎尿血,滋潤一身,名水大。暖氣均融,溫和一身,名火大。動轉施為,運用一身,名風大。四大調和一身安樂,四大不和便生病苦,故曰四大。

孝順論第四十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云何是孝順?」世尊曰:孝者慈也;順者不逆正理也;有孝慈者,不傷生而自活,不取私而背公,尊重三寶,敬順二親,不醉不亂無愛無憎,勸令合家同修福慧,內和外睦上恭下敬,現在父母心安體樂,過去父母離苦昇天,是名世間孝順男女。若是日殺三牲,奉親祀祖,皆與父母加增罪業,是大不孝。生前同造,死後同墮,父母冤親相牽相連,成群作隊同入輪迴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。

方便論第四十一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云何是方便?」世尊曰:方便二字,畧說有一十五種。第一方便不養不殺,第二方便不食酒肉,第三方便不造酒漿,第四方便不相侵害,第五方便莫錯指路,第六方便不可燒山,第七方便不莫怨天地,第八方便急難相救,第九方便莫慢神明,第十方便莫出濁言,十一方便積仁布德,十二方便勤儉知足,十三方便敬老憐貧,十四方便修因種果,十五方便冤親平等、相濟度也。若人行得十五方便,便得十五種清淨福報。常生人天,受諸快樂。

好心論第四十二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云何是好心?」佛言:好心兩字,無人行得。若是好心,利益他人,不求他報。結事他人,不求果報。供養他人,不求福報。濟利他人,不求恩報。及至下心,滿人心願,難捨能捨,難忍能忍,難行能行,難救能救,不擇冤親,平等濟度真實能行,非但口說。愚人口說好心,心無慈善。賢人常行好心,口不自言,但念利濟他人,不求自己名望,是名好心。若是捨寸而求尺,種少而望多者,是不好心也。

智愚迷悟論第四十三

文殊菩薩,問佛:「如何是智、如何是愚、如何是迷、如何是悟?願佛慈悲廣為我說。」佛言:智者知也。智人知有佛道可修,知有聖教可學,知有明師可求,知有福可作,知有罪可懺。乃至知有,世出世間,輪迴因果。如天有日、如暗有燈能知能見,善惡報應,一知見後便能捨惡從善,改邪就正,非理不說非事不為。非道不行非物不取,念念中正步步真實,積德成名,流傳後世是名智人。愚者暗也,愚人心暗不識高低,不知有天堂地獄,不信有罪福輪迴,一向貪花戀酒,殺生害命而供口腹,一生中殺害百千萬億眾生身,借下百千萬億性命債,輪迴相遇,遞相食噉無有了期。何以故? 一切牛馬豬羊畜生之類,皆是屢世冤親,善惡眷屬墮入輪迴,改頭換面,來作畜生。愚人殺食,即殺自己眷屬身,即食自己眷屬肉。此遭彼殺,彼遭此殺,輪迴路上,親疎不知,相殺相食無有休息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;迷戀顛倒無數,但念目前受用,不顧身後招殃。迷真逐妄,背覺合塵,縱遇聖賢不能救度,長沉苦海永失真性,一入輪迴,萬劫難復;悟者覺也,悟人覺知自己是佛。慕道修行,三業無虧,六根清淨有方有便,無我無人,自度度他,同成佛道。雖住世間,世法不染,坐塵勞內,轉大法輪,化娑婆界為極樂邦,變地獄為天堂;指迷徙見佛性,作諸佛事,度脫有情,不捨慈悲誓相救拔。若有眾生,得供養者所得福德,如供養三世諸佛功德, 等正無二。何以故?自覺覺人,名為正覺,說法利生妙用神通,與佛無二。能開眾生,佛之正見;能指眾生,悟佛知見;能引眾生,入佛知見;能究眾生,成佛知見;所以者何?大悟之人得名菩薩,得秘密真正口訣。若有男女,得見得聞信他法化,皆是正因,皆是正果。是故:少年修行,得其正法即成佛道;二十歲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三十歲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四十歲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五十歲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六十歲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七十歲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八十歲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 男子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女人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富貴人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貧賤人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帝王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宰官修行,得正法亦成佛道;乃至人與非人,修行得正法亦成佛道。爾時世尊,而說偈言:「若有男女等,得見真明師,修行得正法,無一不成佛。」

智愚迷悟論第四十四

於是,文殊菩薩,白佛言:「世尊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因何不修不得成佛?」世尊曰:「非是不得成佛,只是業債廣多。何以故?一切眾生,迷頑顛倒,從無始以來,不種善根,只造惡業,冤冤相繫業業相纏,你不放他,他不放你,結成業網,彌滿世界。是故,出入三途往來六道,相逢相遇,相害相吞,遞相報應無有了期。假如債滿,生人道中,又無善根,不逢正法。假若得逢諸根,暗鈍重重魔障,不能進功。所以不成佛道正果。」

不持五戒論第四十五

佛告:「文殊師利,(一)不持殺生食肉戒,斷絕慈悲種子;(二)不持不與不取戒,斷絕富貴種子;(三)不持邪非淫慾戒,斷絕清淨種子;(四)不持妄言綺語戒,斷絕誠實種子;(五)不持醉酒昏迷戒,斷絕聰明智慧種子;是故:五戒不持,人天路絕;五戒堅持,三惡道絕;善惡由人,自造自受所以者何?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 多修多得,少修少得,自修自得,不修不得。你若修得功,別人分不得;你若造得罪,別人替不得;是故:欲免地獄,當除惡心;欲免餓鬼,先斷慳貪;欲免畜生,莫吃他肉;欲得人身,先學孝慈;欲生天上,當持五戒;欲成佛道,先用明心。心明則因果不昧,見性則成佛無疑。」文殊菩薩歎言:「善哉、善哉人身難得,中土難生,正法難遇,善知識難逢。人身難得,今已得逢,頭頭具足,種種現成,若不發心,佛也難救!」爾時會中,初發心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、無量天龍八部,皆悟自己本來佛性,一切功德不出自心,成就慧身不壞,大眾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


菩提四無量愿
愿一切眾生、具足樂及樂因、是慈無量、
愿一切眾生、脫離苦及苦因、是悲無量、
愿一切眾生、永久不離安樂、是喜無量、
愿一切眾生、棄愛憎住平等、是捨無量、


懺悔謁
往昔所造諸惡業   皆由無始貪瞋癡   從身語意之所生
一切罪障皆懺悔   今對佛前皆懺悔   一切罪根皆懺悔
罪從心起將心懺   心若滅時罪亦忘   心忘罪滅兩俱空
是則名為真懺悔
那摩求懺悔菩薩摩訶薩


迴向謁
愿此經印一點善,迴向法界諸有情。普隆正知覺正見,參思正教真善美。
應拜明師賜甘霖,具足善根登菩提。無上甚深微妙法,如是參悟證自在。



金剛果論    完
上一頁          下一頁
往頁首